大學一畢業,品杰就去動漏斗胸手術。他不諱言,想動漏斗胸矯正手術的主因,就是希望讓身材更好看。
「你看,我長得這麼帥,如果身材再好一點,是不是可以進演藝圈了?」他帶著自信開玩笑地說。
大學一畢業,品杰就去動漏斗胸手術。他不諱言,想動漏斗胸矯正手術的主因,就是希望讓身材更好看。
「你看,我長得這麼帥,如果身材再好一點,是不是可以進演藝圈了?」他帶著自信開玩笑地說。
納氏微創手術,是目前矯正漏斗胸最有效的方式。這項手術發展成熟,危險性低,傷口小,恢復期也較短。因此,目前胸腔外科醫師若評估漏斗胸病患有矯正之必要,都會建議患者接受這項手術。
對納氏微創手術還不是很熟悉的人,可參考「治療漏斗胸就靠它:納氏微創手術」一文,若想進一步了解納式微創手術的一些細節,以及術後保養等問題,可參考「納氏微創手術常見問題」,以及「納氏微創手術之後——呼吸復健、姿勢、運動等注意事項」。
行醫多年,我遇過很多漏斗胸病患,聽過很多不一樣的故事。他們有的年紀很小,有的年紀比我年長;有的是樂觀積極面對這個先天疾病,有的是極度憂慮,對未來充滿不安。
面對目前最適合用來矯正漏斗胸的「納氏微創手術」,患者的態度也不盡相同。即使這項手術發展成熟,風險較低,傷口小,但有的患者還是希望能不開刀就不開刀,會再三跟我確認,是否真的絕對必須動手術。反之,有的患者則是儘管凹陷程度不算嚴重,也希望積極矯正。
李老師是一所小學的輔導老師,這學期開學後的某個中午下課時間,一位六年級的男同學興高采烈跑來告訴她:「老師,你看我已經變正常,不是『咕嚕』了!」
李老師看著眼前這位笑容滿面的小男生,關心地問他:「你放寒假時真的去動手術了啊,傷口會痛嗎?」
運動是好事,對維持健康和身材都有加分效果,但在運動之前,卻不是人人平等。
比如,漏斗胸患者跟一般人的運動條件就不同。而即使同樣罹患漏斗胸,因輕重程度有別,適合的運動和強度也會不一樣。
漏斗胸之所以會影響到運動,是由於患者胸骨內凹,心肺受到壓迫。患者年紀還小時,胸壁比較有彈性,壓迫感不至於那麼明顯,所以大部分患者運動時並不會特別覺得不舒服。但隨著年紀增長、胸壁彈性變差,漏斗胸對運動的影響就會變得明顯。
雖然確切原因不明,但從統計數字來看,男性罹患漏斗胸的比率明顯高過女性(比率約是3~4:1)。不過,男女不論生理狀態或心理狀態都不同,同樣罹患漏斗胸,面臨的煩惱也不盡相同,因此,這篇文章,就是特別為了女性漏斗胸患者所寫的(當然,男性患者,或女性漏斗胸患者的家屬也一樣可參考)。
漏斗胸是一種最常見的胸廓畸型,表現在外的明顯症狀,就是胸部凹陷。雖然胸部內凹會壓迫到心肺,但孩童的胸壁較有彈性,很多患者在年紀尚小時,並不會覺得特別不適,因此,家長也常以為有漏斗胸的孩子只是身型單薄,還沒發育而已。
到了青春期後,多數孩子都會對自己的外觀好看與否變得敏感在意。有漏斗胸的男孩,可能覺得自己太瘦弱,有漏斗胸的女孩,則可能因為自己的胸部跟其他女孩不一樣而在意。
新生命的來臨,總是令人喜悅感動。
幾乎所有父母都一樣,在孩子來到世上的那一刻,最想知道的都是寶寶是否四肢健全?看起來有無異常?
四肢健全,手指腳趾數目都對,也沒有明顯外觀問題……呼,真是令人鬆了好大一口氣。
2015. 1. 7 的蘋果日報網站有這樣一則新聞:〈漏斗胸不治療恐少活十年 微創手術救國三生〉。
新聞中的當事人,是當時還在讀國三的林凱森同學。文章提到,林同學自小就發現自己胸部凹陷,跟別人不太一樣,而且感覺怎麼吃都吃不胖。不過,他當然不可能在依然慒懂的國小階段,就知道自己罹患一種名叫「漏斗胸」的先天疾病,也不覺得需要主動跟父母說。
很多漏斗胸病友或家屬,透過網路做功課時,可能會看到感覺頗振奮人心的報導——
有漏斗胸患者,由於胸凹、瘦弱,對身材沒有自信,甚至不敢下水游泳,但後來靠著努力健身練成肌肉男,人生從此變彩色。
在此資訊發達時代,您可能已經透過網路搜尋,知道自己或家人可能是漏斗胸患者,但還在猶豫,要不要去接受胸腔外科醫師評估,也對所謂的「納氏微創手術」還有疑慮。
又或者,您已經打算接受納氏微創手術,但仍然覺得不安,想知道更多資訊,但門診時又不太好意思多問。
有時候,我們會以「像呼吸一樣自然」,形容某些感覺理所當然,或輕而易舉的事。
確實如此,正常情況下,我們一呼一吸,輕鬆自然,以至於經常忘記自己是多麼幸運、人體是多麼奧妙,我們才能順暢呼吸,好好活著。
聽過「漏斗胸」這個名詞的人或許不多,但它其實是一種常見的胸廓畸型,平均每 400 位新生兒,就有一位有漏斗胸,發生率又以男多於女(比例約是 3 至 4:1)。
新生兒父母,或是即將為人父母者,請別擔心,雖然漏斗胸的發生比率不算低,但現在已有行之多年的安全矯正手術可治療,只要把握最佳治療時間,這種先天疾病其實並不會造成太大困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