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命的來臨,總是令人喜悅感動。
幾乎所有父母都一樣,在孩子來到世上的那一刻,最想知道的都是寶寶是否四肢健全?看起來有無異常?
四肢健全,手指腳趾數目都對,也沒有明顯外觀問題……呼,真是令人鬆了好大一口氣。
不過,這些暫且先鬆了一口氣的父母中,有的後來又會開始擔心一些事:例如,為什麼孩子會有胸部下凹的情況?
有些醫師可能會告知父母:「孩子或許有漏斗胸問題,但不是百分之百確定,還須再觀察」——儘管不是確診,但這話也已經讓很多父母開始焦慮不安了。
有可能是漏斗胸,但也可能不是
醫師的話沒錯,新生兒即使已經來到這世界,但許多器官都尚未發育完整。舉例來說,很多人應該知道或聽說過,小寶寶剛出生時,頭頂前部的囟門還未閉合,摸起來軟軟的,輕觸那個部位,還能直接感受到脈搏的跳動。但一般來說,孩子一歲半之前,囟門就會閉合。
除了囟門外,新生兒許多其他器官也都有這種還在發育的情況。所以,即使嬰兒剛出生時,胸部看起來有凹陷狀況,的確也不宜一口斷定就是漏斗胸,最好再觀察一下狀況。
所以,若發現寶寶胸凹,但沒有呼吸困難的症狀,也不至於影響喝奶,父母不妨暫且先放寬心。接下來的幾個月、幾年,可藉由帶寶寶接種疫苗時,請小兒科醫師檢視孩子的狀況,或是可直接求診於胸腔外科醫師,了解狀況,定期回診。
根據統計,平均每四百位新生兒中,可能就有一個寶寶罹患漏斗胸這種先天疾病。男寶寶的比率又比女寶寶高,約是3~4:1。不過,它並不是一種遺傳性疾病,父母之一若是漏斗胸患者,也不必太過緊張。
有時候須盡早動手術,有時候可再等等
孩子若有胸凹的狀況,父母可先觀察一下,並帶去給胸腔外科醫師診斷。大概到兩、三歲之際,就比較能明確診斷出孩子是否有漏斗胸。
不過,雖然機率不高,但若新生兒的漏斗胸症狀極為嚴重,胸骨明顯壓迫臟器,導致孩子呼吸急促、心跳快速,性命堪憂,那不管孩子是否剛出生不久,必要時當然還是得立刻動手術,以延續寶貴的生命。
那麼,若孩子在兩、三歲之際確診為漏斗胸,是否應該及早治療比較好?
幾十年前,醫界確實主張漏斗胸須及早治療。事實上,最適合用來矯正漏斗胸的納氏微創手術的發明者Donald Nuss,就是小兒科醫師,這項手術最初也是用來幫助孩童矯正漏斗胸。
不過,之後隨著病例增加、研究成果累積,醫界發現,青少年時期或許才是相對比較適合做矯正手術的階段。因為,實際上,也有十歲以下孩童接受納氏微創手術成功後,之後卻又復發。在青少年階段進行漏斗胸矯正手術,比較能一勞永逸。
所以,除非幼童胸壁凹陷的狀況過於嚴重,否則可以持續觀察,待青少年時期再動手術。
反之,也不是有漏斗胸就非得做矯正手術不可。若胸骨沒有嚴重壓迫到心肺,患者也能接受自己的外觀,那確實不必動刀。不過,這還是得由專業的胸腔外科醫師來評估。
小結
以上說明,希望能讓懷疑或確定孩子有漏斗胸的不安父母,獲得一些參考。
最後,我們再來整理一下重點:
1.發現新生兒有胸部凹陷的症狀時,可以再觀察,或請專業醫師評估。一般來說,到兩、三歲之際,比較能確診是否為漏斗胸。
2.除非漏斗胸症狀過於嚴重,影響孩童健康,否則,可以等到青少年時期,再來做納氏微創手術,以矯正漏斗胸。
3.就算有漏斗胸,也不一定就得開刀,須視情況而定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