漏斗胸是一種常見的胸廓畸型,平均每400位新生兒中,就有一位有漏斗胸,男性有漏斗胸的比率又比女性高(大約3~4:1)。
漏斗胸病友從外觀上看來,胸部會呈現不自然的凹陷,不甚美觀。但除此之外,更嚴重的問題是凹陷的胸骨會壓迫到心肺,影響心肺正常運作。所以,有不少漏斗胸患者會有運動後喘不過氣的不適感,更嚴重者,甚至多走一點路、多勞動一點都會不舒服。
幸好,目前在矯治漏斗胸上,已有發展成熟的納氏微創手術,可為患者解決漏斗胸所帶來的健康與心理問題。
那麼,什麼年紀最適合動納氏微創手術?
有漏斗胸的孩童要盡早動手術?
一般來說,孩童骨頭較軟,接受納氏微創手術、置入金屬矯正板後,恢復時間比較快,塑型效果也較佳。所以,很多家長一知道孩子有漏斗胸,都會想盡早讓孩子做矯正手術。
但,納氏微創手術並不是愈早做愈好。臨床上也有實例證明,有些孩童在發育期前施行納氏微創手術,取出矯正板後,沒幾年卻又復發。
所以,除非胸骨壓迫心肺的狀況非常嚴重,不盡早矯正有影響健康之虞,否則,可以先觀察一下。
程建博醫師會建議,孩童在12歲以後再做漏斗胸矯正手術,比較能避免術後復發的情況。但每個孩童情況不同,原則不一定適用於每位患者。家長也不宜認定,早施行手術會有復發可能性,就姑且先等到發育期前再說。只要懷疑或發現孩子有漏斗胸,即使孩童年紀還小,不一定有立即動手術的必要,也可先帶去給醫師評估,聽取醫師的專業判斷。
年紀較長也一樣來得及
那反之,如果年紀較長呢?
早年資訊不若現在發達,有些漏斗胸患者即使察覺自己胸部凹陷,運動後氣喘吁吁,當時卻可能不知道這就是漏斗胸,或是不清楚有安全的方法可治療,就這麼拖到三、四十歲,甚至更年長後才搞清楚。
另外,還有一種情況是,雖然醫師早已建議患者接受漏斗胸矯正手術,但患者可能由於害怕手術,或是不想花錢或經濟狀況不佳而拖延。
也有病患是年輕時胸骨壓迫心肺的情況不算嚴重,還在可容許範圍,但卻在某個時間點,壓迫的情況突然變得變重(有時候也可能是由於外力),以至於不得不面對。
不管是哪種情形,成年患者由於胸骨較硬,做納氏微創手術後的疼痛感的確可能較年輕孩子來得明顯(但這也是因人而異),再加上,成年患者由於工作、家庭等因素,接受手術對生活的影響也比較大,這也讓有些成年患者會對手術卻步。
但有健康的身體,才能走更長遠的路,所以,一旦經醫師評估,須做矯正手術才能讓心肺功能正常運作時,患者還是必須為自己的健康與人生著想。以下是一個三十歲才動手術的病患案例。
三十歲動手術也不算遲
智新是在三十歲時動漏斗胸手術,不算太慢,但也不算早了。
他說,小學三年級時他就發現自己「胸部凹凹的,感覺有點奇怪」,但家裡做生意、孩子又多,父母都忙,他沒說,也沒人注意到他有這個症狀。
隨著年紀愈大,智新愈是意識到自己胸凹帶來的困擾。「我根本不敢游泳啊……聽說現在很多學校都有游泳課,幸好我那時候讀的學校沒有,不然我一定頭痛得要命……」
我們問他,除了外觀問題外,運動後難道不會有不適症狀嗎?
「有啊,我國中時有一度很迷職籃,也會跟朋友去打球,但打沒多久就會覺得好累,快喘不過氣來,還會被同學笑我弱咧。」
結果,智新是一直到二十五歲,才知道自己的症狀有個明確病名。
「我那時候覺得自己太瘦,想練身材,有一次去健身房的時候,一個教練突然盯著我的胸部問我是不是有漏斗胸?我說我不知道。後來回家一查網路,好像真的是耶,後來我就去看醫生,也確定是漏斗胸了。」
醫師其實當下就建議智新盡早動納氏微創手術,但當時智新才剛出社會沒多久,沒什麼存款,家裡經濟也不算寬裕,他不好意思跟父母提,就這麼拖著拖著,直到去年。
「我存了一點錢,有能力動手術了……也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,要面對啊。然後,就鐵了心去動手術了。」
智新笑著說,他是去年初動手術的,沒想到年底(2018年12月),漏斗胸手術就開始有健保給付了。
「是有點嘔啦!不過,就這樣啦,而且早開刀早復原,也滿好的。」
智新雖然三十歲才動手術,但術後疼痛感沒有他想像的明顯,他恢復得很快,現在已經很習慣矯正板在體內的感覺,也會固定做運動,更享受抬頭挺胸有自信的感覺。
其實三十歲動納氏微創手術,完全不嫌晚,臨床上也有不少四、五十歲才開刀的患者,國外甚至有七十歲的患者動手術的實例。
但老實說,五、六十歲以後再動納式微創手術,矯正效果就未必如年輕人一般理想。
所以,有漏斗胸的小小患者,雖然不見得一定要盡早動手術,但成年患者一旦經醫師確診後,如果醫師評估有影響健康之虞,最好還是早點接受手術為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