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,台灣都有幾百位漏斗胸病患接受納式微創手術。這些希望藉由矯正手術改善健康及外觀的患者,有男有女,有孩童、青少年,也有成年人。同樣接受納氏微創手術,但由於每個人胸凹程度不同,骨質硬度、年齡、體質,以及生活狀態都不同,術後狀況當然也會不一。
我們來看一個案例。
偉誠跟明安都是年輕的漏斗胸患者,兩人是在一個漏斗胸病患社團認識的,因為年紀相仿,又談得來,很快就變成好朋友。他們會互通有無,分享漏斗胸的相關資訊,互相打氣,還約定好暑假時一起找同一位醫師動矯正手術。他們打的如意算盤是,如果差不多時間動手術,就能一起度過術後恢復期,有朋友陪伴,術後之路一定能走得更平順。
他們很早就跟醫師排定好手術時間,所以如願在同一週進行漏斗胸矯正手術。術後,兩人回家休養時,也會互傳Line分享自己的狀況,結果,一個月、兩個月,及至半年過去,兩人卻發現彼此術後的恢復情況大不同。
患者的情況不可能完全相同
術後一星期,偉誠就能自己側躺著起身,雖然還是有點吃力,但已經不需要家人幫忙。明安卻沒辦法,還是得由弟弟拉著自己起床。不過,偉誠和明安術後一個月都已經能側睡。
術後滿月的當天,偉誠本來想約明安外出吃飯慶祝一下,但明安說術後身體還在復原中,想要在家多休息。
時間過得很快,術後第二個月,偉誠雖然還是感覺得到胸口的異物感,但其實已經恢復正常生活了。有些病患會有的胸痛或背痛的情況他完全沒有。反之,明安還是覺得傷口處偶爾會有不舒服的感覺。兩人互傳Line分享近況時,看到偉誠說自己已經恢復正常生活,明安真是十分羨慕,不過,說實在的,偉誠也沒有什麼妙方可傳授,明安只能安慰自己,每個人體質不同,他可能就是需要再多一點時間恢復。
有一回,明安實在痛得有點難受,趕緊回診檢查。檢查結果顯示矯正板沒有移位,一切如常。於是,醫師詢問明安的日常作息,聽到明安說,他常常將筆電從房間拿去客廳使用,回房間時再抱回去,而且一天甚至不只來回一次,因此判斷這有可能是造成疼痛的原因之一。
明安很訝異:「可是我的筆電不重耶,不到兩公斤,而且從我房間到客廳也沒有走多少路啊。」
醫師笑著說:「可是你才開刀兩個月左右,一天到晚拿來拿去,難免會影響身體。你就不能固定在同一個地方使用筆電嗎?」
明安這才調整習慣,不再抱著筆電走動,果然不多久,那種疼痛感就減輕許多。
術後運動不用勉強
在運動方面,偉誠和明安的狀況也不太一樣。
術後三個月,偉誠就開始恢復慢跑的習慣。醫師提醒他最好盡量放慢速度,至於每次要跑多久,他可以自行斟酌狀況,在身體能負荷的前提下慢慢增加跑的時間,如果覺得不舒服就喊停。身體的狀況自己最有感。
偉誠一開始就不期待短時間能恢復到術前的狀況,所以也不會刻意試驗自己的極限,每次都慢慢跑個十分鐘就停止。跑完後的感覺,其實愈來愈舒服,他也覺得,搞不好自己可以再多跑一點,但為了謹慎起見,他還是決定先維持這樣的運動量就好。
術後半年,偉誠覺得矯正板導致的異物感愈來愈薄弱,他不但生活正常,而且還經常忘了那兩條矯正板的存在呢。
明安聽了偉誠的分享,更羨慕了:「唉,手術之後的復原,我怎麼什麼都輸你啊?你比我早可以自己起床,運動量比我多,痛的狀況也沒我嚴重,現在還說沒什麼異物感了!真是有夠羨慕!」
偉誠笑笑。他一方面慶幸自己復原良好,一方面又覺得對朋友不太好意思,兩個人的「起跑點」明明一樣,但很明顯,他就是比明安恢復得快,明安現在還常常會感覺疼痛呢。
「不要這麼說啦,醫生也說了,每個人體質不太一樣嘛。」
明安點點頭,「我知道啦,我是比上不足,比下有餘。我恢復的狀況沒你好,但其實又已經比一些人好了。」
小結
現在,兩人術後已滿八個月。偉誠不用說,狀況當然是愈來愈好,他現在的運動菜單上不只有慢跑,還加上一週一次的游泳。
明安的狀況還是沒偉誠穩定,雖然平常已無大礙,但只要氣候明顯變化,或比較勞累時,他還是會覺得有點不舒服。不過,他也愈來愈知道如何與矯正板共處,天氣變化快速時,即使感覺不適,他也由於了解狀況比較能坦然接受。他相信,接下來待天氣回暖穩定,偶爾疼痛的情況也會愈來愈少。
就像偉誠和明安一樣,幾乎不會有患者的術後恢復狀況一模一樣,我們也不必因為看到其他人恢復良好就深感焦慮挫折。只要依照醫囑以及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步步向前,凡事不要勉強,有明顯不適就喊卡,或回診檢查狀況,都能漸入佳境。